作者 瞿子强 陇川县王子树乡党委书记,省委党校第35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修班学员
刘林龙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云南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近年来,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特色产业逐步壮大,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然而,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基层仍面临着一系列困难和问题,深入分析乡村产业发展面临的瓶颈制约和深层次问题,系统谋划破解路径与对策,对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价值。
乡村产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观念保守化。部分基层干部习惯于传统的工作模式,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动力不强、思路不宽、办法不多,不敢发展新产业,缺乏“换道超车”“赶超跨越”的魄力和胆识,加快推动产业振兴的信心不足,导致产业发展停滞不前,规模化集约化水平不高。农村群众对新事物接受程度低,在农业生产中,仍然沿用传统的种植和养殖方式,难以掌握新技术、新设备,导致农业生产效率低下。
产业同质化。在产业振兴过程中,存在对市场利润高、发展效果好的产业简单复制、跟风趋同现象,难以凸显当地产业的核心优势和地方特色,导致部分产业发展不可持续。产业纵向同质化,产业定位不清晰,缺乏具有多种价值形态、高附加值的产品;产业横向同质化,不同地区在品种选育、产品包装等方面相互模仿,品质趋同,相关监督指导措施滞后;产业模式同质化,产业开发的基本模式大同小异。
产品初级化。大部分产业还处于初级阶段,产业布局小而散,产业链条短而弱,产品品种、品质、品牌水平较低,产业融合度、产业关联度较低,尚未广泛形成产业集群,资源要素在产业链条上流通不畅,产品以初级产品为主,价值形式单一。主要表现为:产业集聚程度较低,区域内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能力较弱,农业产业布局分散,规?;潭冉系?,市场竞争力较弱;农业产业链“短链”“断链”并存,农业产业从种植到加工再到销售的链条不健全,一些农产品尚停留在初级加工环节,不能形成多元化品类,抗风险能力较差,产业缺乏全产业链支撑。
营销狭窄化。一方面,传统线下销售过度依赖当地集市与零散批发商,辐射范围小,销量有限。一些偏远地区交通不便,物流成本高,使得产品外销存在困难,新鲜采摘的蔬果、现做的手工艺品难以快速、低成本送达城市消费者手中。另一方面,线上电商领域虽潜力巨大,但农民普遍缺乏相关知识与技能,不懂网店运营、网络营销,即使搭建起网店,也会因缺乏流量扶持、不懂客户维护,导致运营不善,无法真正借助互联网的东风让产品走向全国乃至世界。
主体单一化。特色产业发展体制、机制不健全,在基层特色产业多为临时机构或者新设机构,机构设置还不够完善合理,“特色不特,专家不专”现象突出,产业发展政策不活,农业经营主体竞争力不强,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中融资、土地流转、人才引进等问题凸显,经营效益低。“链主”企业培育不足,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弱。部分新型经营主体带农意识不强,与农民利益联结不紧密,片面追求回报率,制约了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破解乡村产业发展难题的建议
夯实保障体系,筑牢乡村振兴之“基”。一是稳定粮食生产。确保农田粮用,增强农民种粮积极性,及时落实发放种粮补贴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加强惠农助农政策资金兑付力度,对承担粮食功能区建设的乡镇给予其他政策倾斜,考核重点区分。二是做精做强特色产业??蒲Х治鍪谐⌒枨螅浞滞诰蚝头糯笄虿堤厣?,因地制宜明确产业发展方向,形成“一村一品”发展格局,避免同质化竞争,实现多元化发展。三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田水利、农业气象、农业机械化等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业生产能力和防灾减灾能力。
创新工作思路,强化产业兴旺之“力”。一是坚持规划引领。结合各乡镇实际,加快编制和完善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产业发展方向、重点任务、产业布局以及保障措施,有序发展产业。二是推动产业集聚集群。科学规划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以及现代农业产业园,强化产业集聚和政策扶持,鼓励依托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跨区域联动发展,壮大一批规模集中连片、竞争优势明显、抗风险能力较强的特色产业集群。三是加强经营主体培育。支持农业龙头企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合作发展优势特色农业,进一步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运行和高质量发展。加快培育专业化、市场化社会服务组织,推动农业社会化服务向市场信息、冷藏保鲜、冷链物流、加工营销等领域拓展。
立足特色产业,探索融合发展之“路”。一是提升产业质量和效益。加强重点领域的科技创新和成果应用,大力发展绿色、优质、高效、生态农业。推进农业品牌建设,鼓励地方培育区域公共品牌,引导各类农业经营主体推进标准化生产,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二是推动产业链延伸。加强农产品产后商品化处理设施、冷链物流设施、末端零售网点等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发展加工、物流、储运、销售、信息服务等产业,延伸产业链条,把品牌打响。在推动二三产业发展中,注重将产业尽量布局在乡镇,把产业链增值收益、就业岗位尽量留给农民。三是推动产业交叉融合。持续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等产业的深度融合,打造休闲农旅新文化,构建全域乡村旅游新格局。适度放宽政策,让农村闲置住房成为发展休闲农旅产业的有效载体。扩大农村电子商务应用,加强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在现代农业中的运用,大力发展“网络经济”。
盘活土地资源,释放改革创新之“能”。一是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对于集体建设用地,探索深度开发,用好外来资本,以合作经营方式盘活资源价值。二是构建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集体经济运行新机制。确保各类集体资源要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得到优化配置,切实保障农民财产权益。三是引导土地向种植大户、种植专业户流转、向“种植—养殖—加工—销售”一体化公司实体集中,既能解决“谁来种地”的问题,又能有效释放劳动力。
加大政策扶持,织密产业保障之“网”。一是统筹保障产业用地需求。充分考虑乡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和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需要,预留一定比例规划建设用地指标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对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保障政策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加强新出台的设施农业用地政策的宣传和业务指导,切实做好用地服务和保障,推动政策落地落实。二是加强产业发展资金保障。继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优化提升财政支农资金使用绩效,增强各类补贴政策的针对性实效性,更好地发挥扶持引导的综合效应,加大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信贷支持力度,完善农业保险政策,提高农业保险保障水平。三是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进一步完善订单带动、利润返还、股份合作等农民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利益联结机制。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中突出农民主体地位,建立谁联农带农惠农能力强享受扶持政策就多的政策导向,将带动农户数量和成效作为相关财政支农资金和项目审批、验收的重要参考依据。四是发挥村集体带动作用。盘活资产资源,为产业发展奠定基础,鼓励和支持村集体经济组织领办合作社、组建集体农场,发展产业,增加村集体经营性收入,探索村干部通过领办合作社、集体农场等经济形式发展产业,参与生产经营活动,带动农民增收。
(责任编辑 苏宇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