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刘珊珊 贵州商学院
跨文化旅游是一种以语言为载体的跨文化传播活动。近年来,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国际的文化交往日益频繁。我们自身的文明也急需与国际社会进行有效沟通。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如何更好地进行不同的语言交流,是进行不同文化交流活动的重要环节。为此,我们基于生态译学基础—翻译适应性—选择论探讨了跨文化旅游中语言交流的有效方法,翻译人员怎样根据不同的语境对不同的语言环境进行多维度动态调整,做出自然的最佳取舍,从而生成具有较大适应性和可选择性的方法。
注重对民族文化的研究与学习,增强语言交流体验。加强对民族文化的研究,有助于提升翻译人员自身的文化素养。同时,加强对民族文化的了解,有助于翻译人员更好地了解其所处的国家和地区。旅游文化是与传统文化和民俗文化联系在一起的。比如,中国的大部分旅游文化都和太极文化、功夫文化、儒家文化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是搞好国际旅游语言交流活动的重要前提。因此,在跨文化旅游中对于传统文化的研究,占据了相当重要的位置。为了消除文化差异对其翻译产生的负面效应,在语言交流中,翻译人员要尽可能地传达出原本的含义,对于英语翻译人员来说,既要懂得目的地的文化,又要懂得西方民族的文化,这样,他们就可以用强大的语文知识和深厚的历史知识来充分理解原文意义。在实际旅游中,往往采用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方法,既保证地方风景的特色,又能用地道的英语阐释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便于外国游客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具有很强的历史背景,如果仅仅通过直译的方法,很难将各个景区的独特含义表达出来,因此,可以通过音译与意译相结合的方法,通过独特的发音,可以引起旅游者的关注,同时也可以对当地的英语进行合理的解释,从而为旅游者提供很好的文化体验。当前很多旅游景区的英译都是以这种方式进行的,比如“庐山”的英译就是“Lushan Mountain”,长城的英译就是“The Great Wall”,这样能使旅游者更好地了解景区的文化底蕴。
注重提高旅游人才的整体素养,对旅游者的风俗习惯给予适当尊重。在进行有效的语言沟通时,必须有专业的跨文化翻译人员。因此,在实践中要加强对跨文化旅游人才的全面培养。一名具有深厚英语功底和深厚民族文化背景的翻译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同时,翻译人员也要具备较高的整体素质。所以,要通过开展相关的培训和交流,使翻译人员的英语交流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同时,要加强翻译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大部分的跨国旅游都要在室外完成,所以语言交流活动的强度相当大,这就要求培养翻译人员丰富而深厚的民族文化知识、灵活融合的能力、与时俱进的导游技巧等。与此同时,旅游者的思维模式与风俗习惯又对外国文化的传播产生了一定的限制作用。从交流的角度出发,对旅游者自身的文化习俗给予了足够的关注和尊重。在对旅游者自身的文化习俗进行翻译交流的过程中,要化解旅游者对外来文化的排斥心理,引导他们用不断发展的思想习俗去接纳新文化,从而实现跨文化旅游中语言的高效交流。文化差异是正常的文化现象,因此,翻译人员应遵循“尊重旅游者和文化差异”的基本准则,翻译人员要包容不同的文化,以达到有效的跨文化沟通。
重视对具有丰富文化意义资料的英译,自然优化翻译内容。从交流对象的角度出发,单纯的翻译难以实现交流的目的。外国旅游者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近乎零,经过一番简单的语言交流之后,他们对于中国文化的认识仍然近乎零,这种沟通不但未能达到交流的目的,也未能达到宣传文化的目的。在进行跨文化旅游的时候,必须重视对具有丰富文化意义资料的英译,对其所包含的文化内容进行准确解读。旅游文化翻译与普通的翻译有很大区别,必须从文化的核心、共性和差异等方面入手,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对相关内容进行翻译。旅游规划人员应重视游客的消费与心理需要,了解外国的文化价值,以便有目的地制订出有目标的市场销售战略,并灵活运用各类市场推广工具。我们要从不同的文化视角来寻找自己国家和世界上多样化文化之间最好的契合点,在保留地方文化特征的同时,还要推动旅游目的地文化的国际化传播。
在翻译中,即使是文字材料翻译和导游口译也有不同的风格特征,因此可以共生并存,一起发挥作用。根据翻译适应性和选择理论在对中国旅游文化进行解读的过程中,在不同层面上要通过三个维度(语言维度、文化维度和交流维度)进行匹配,根据“面向中国旅游文化,面向国外旅游者,注重内涵、注重形式”的翻译理念,对翻译策略进行灵活性和动态的优选,从而生成具有高适应性和可选择性的语言文化成果。国外参观者往往不能很好地理解中国的旅游文化,这就要求翻译工作者更多地去调整他们的认知框架,并根据不同的语境对其进行适当的加工。实际上,语言维度、文化维度、交流维度等多个维度的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于翻译的顺应与选择。在进行文化信息的翻译时,应尽量将“信息、情绪、诱导”三者有机结合,将“语言、文化、交流”三者有机结合,通过对社会、游客、市场和目标维度的多维动态匹配,进行最优适配和优选,以获得具有较大的总体适应性和可选性的翻译内容。
[本文系贵州省教育厅2024年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语言文化助推贵州省旅游产业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024RWYY225)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