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刘云 陈宇 云南师范大学地理学部
庞英姿 昆明学院人文学院
2024年,“烟火气”成为大众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仅在微博上,“烟火气”和“人间烟火气”话题就有超过11亿的阅读和13万的讨论。随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在旅行中的自我定位已从“参观者”转化为“体验者”,“烟火气”经济正成为城市文旅发展的一种新业态。昆明作为面向南亚东南亚建设的区域性国际城市、省会城市及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具备宜人的气候、慢节奏的生活方式及多元文化等人文气息,孕育出独具特色的城市气质。如何加快城市“烟火气”经济的发展,成为昆明提升城市软实力的重要抓手之一。
供给侧推陈出新,打造旅游新玩法。一是发掘“城市新空间”,探寻昆明历史韵味与现代市井。做好昆明历史街巷的微更新与轻改造,全面梳理翠湖片区、南屏街片区、官渡古镇等区域的文化谱系,运用现代设计理念,打造与周边社区协同发展的城市新空间。设计多主题Citywalk漫步微游路线,增设漫游打卡活动,结合“九巷十三坡”这一优质历史文化资源,打造不同季节不同主题的Citywalk路线。二是点亮“春城夜经济”,打造昆明夜游风口与文化产业。文化赋能,提升“夜间经济圈”的文艺范,充分发挥聂耳交响乐团、五百里音乐节和庭院剧的影响力。融合多样化元素,打造夜经济项目百花齐放,以光影氛围、光影演艺、互动空间、主题活动等为主,植入云南多民族文化元素、节庆及南亚东南亚特色活动,打造一批新兴夜经济项目,形成昆明新文旅IP;与艺术家、策展人联合,通过多重社交互动、游戏、展出及演出,吸引不同年龄段的人参与。三是打造“城市新热点”,挖掘昆明本地特色与消费潜力。重塑社区公共空间,打造一批满足社交需求的“小红闲项目”,充分把握当代年轻人的消费心理和社交需求。将艺术融入消费场景,打造艺术主题商业综合体,借鉴成都SKP、大魔方花园城、cosmo等潮牌商场模式,以“欢乐在昆明”为设计概念,将历史人文、绿色生态与零售体验相结合,营造一个具有多元场景的开放性与公共性结合的空间。
需求侧深耕细分,做好宣传推介。一是锁定消费人群。据昆明市文化和旅游局、昆明市旅游大数据研究中心最新数据显示,昆明新消费主力群体是:(1)50—60年代银发群体,昆明适合老年人居住,能够满足他们在旅游产品行程体验上更多元化和品质化的需求。(2)80—90年代反“内卷”的县漂,昆明营造的“随心所欲”“慢节奏”以及“沉浸式”的城市生活体验,可为县漂们提供轻松惬意的生活方式。(3)Z世代的年轻人,昆明“春城绿”“四季花”“红嘴鸥”“咖范儿”等多种城市IP和多元业态,为崇尚个性表达的Z世代人群营造了沉浸式文化感知与体验。二是实施精准营销。昆明可把握消费主力群体需求特点,用极具“烟火气”的体验抓紧游客的心,为城市接续新的发展动能、开启新的增长曲线。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发布“邀您来昆明体验松弛感的一天”“昆明小众Citywalk路线”等有吸引力的内容,精准定位目标游客并建立互动关系。
保障层提质升级,打好服务组合拳。一是完善城市文旅消费服务,做好公共交通等出行保障。发放文旅消费券,激发消费潜力,用好“游云南”小程序,让消费券的发放和核销实现数字化,可推出“昆明旅游惊喜盲盒”等互动抽奖活动,激发游客来昆明的探索欲。进一步优化以步行、公共交通为主导的慢行系统,打造更为友好的城市交通格局,设计别具匠心的步道漫游路线。二是完善城市烟火气发展联合保障机制。成立专业工作小组,明确任务主体和配合单位,形成工作联动机制,聘任相关专家成立“文化和美学委员会”,提升昆明城区的美学品质;发挥夜间区长作用,高位推动成立由商务、文旅、城管、公安等组成的跨部门、跨行业夜间经济协调机构。落实奖补政策,做好相关企业资金政策扶持,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帮助市场主体纾困解难,提升城市烟火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