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海江 云南省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
习近平文化思想博大精深、意蕴深刻,其中关于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论述,是这一重要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要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纲要》为契机,进一步深刻领悟其精神实质、核心要义、实践要求,并结合云南实际,大力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
坚定云南学术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学术是文化的内核,没有学术的自主自强就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中华文明历史悠久,从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到隋唐佛学、儒释道合流、宋明理学等等,经历了数个学术繁荣时期,形成连绵不断又富有中国特色的思想体系和话语体系,这是我们坚定学术自信最深厚的文化根基。云南区位独特、民族众多、文化多样,学术资源丰厚,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沃土,历史上尤其是近代以来人才辈出成果丰硕,涌现出袁嘉谷、费孝通、艾思奇、方国瑜等一批社科名家,他们在社会学、民族学、历史学、南亚东南亚研究等领域作出了许多具有创新性、开拓性的历史贡献。当前,云南在民族学、历史学、宗教学、国际问题研究等领域已有一批在全国有地位有影响的专家学者。近期云南省社科联《学术探索》杂志刊发的阐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文章《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真善美意蕴》,荣获中宣部第十七届“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进一步提升了云南社科理论界的学术自信。自信方能自强,我们要坚定繁荣发展云南哲学社会科学的信心决心,自觉担负起建设文化强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使命。
系统谋划协同推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项极其繁重的任务,要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各方面力量协同推进。繁荣发展云南哲学社会科学,要立足云南、站位全国,深入调研社科资源、社科人才、优长学科、潜力学科、短板弱项等状况,学习借鉴社科大省强省的好经验好做法,高质量做好“十五五”发展规划,有所为有所不为,着力培育打造几个单项“冠军”。创新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完善科研管理机制、奖励激励机制、人才培养机制、学术交流机制、平台建设机制、投入保障机制,充分激发广大社科工作者的创新创造活力,解放和发展学术生产力。统筹谋划有组织的科研,围绕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围绕加强云南学术发展、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围绕服务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策划选题、规划课题、设立专项,统筹整合哲学社会科学“五路大军”,集中资源力量推出更多名篇大作、名人大家、名院大所,提升云南社科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影响力。云南省社科联正在全力组织编撰《云南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史》,系统梳理总结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的发展历程尤其是原创性的学术命题、学术思想、学术观点、学术话语,努力为构建中国哲学社会自主知识体系提供范例。
培育壮大人才队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从人抓起,久久为功。繁荣发展云南哲学社会科学,必须有一批理论素养深厚、能够担负重大科研任务的高端领军人才,一批理论功底扎实、勇于开拓创新的学科带头人,一大批年富力强、锐意进取的中青年学术骨干。要认真做好云南社科理论人才的调查摸底工作,全面掌握人才总量、学科分布、学历结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区域分布、标志性成果等基础数据,做到“心中有数”。注重发现好、关心好、培养好、使用好本土人才,健全完善学术评价、成果考核、保障支撑等体系,发挥好云南省社会科学奖评选表彰、社科规划项目、创新团队培育等的激励引导作用,促进优秀人才不断成长。坚持引育并举,通过平台、项目、活动等抓手,机制化常态化吸引全国社科大家到云南开展社科理论研究、学术交流、田野调查等活动,集聚优质学术资源,形成强大研究合力,推动云南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