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杨学坤 中共洱源县委组织部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在论述“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时指出:“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当前,民生领域尚存在诸多短板、弱项,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面临各种挑战,新时代新征程,需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民”字写大,把“民”事做细,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办事情、解难题。
解决好“谋事”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党员干部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真抓实干的作风,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既立足眼前、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具体问题,又着眼长远、完善解决民生问题的体制机制,干什么、怎么干,着眼点、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得是奔着老百姓的实际困难、真实期盼而去。尤其是着重解决好就业、教育、医疗、托育、住房、养老等民生领域突出问题,建立民生项目清单,持续推动为群众办实事常态化长效化,切实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解决好“干事”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道理,坚持知行合一、真抓实干,做实干家。能不能坚持问题导向抓实践、办实事,推动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有效解决,既是对党员干部宗旨意识的检验,也是对党员干部做好群众工作的考验。党员干部要以百姓之心为心,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静下心来,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将政策落地在基层。要重诺守信,实事求是,既敢于担当、有所作为,又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不夸夸其谈,不随意承诺,以一诺千金的态度办好每一件民生实事,真正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不断厚植“鱼水深情”,用自己身上担当奉献的“泥土味”,换取人民群众幸福生活的“甘甜味”。
解决好“成事”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人民的党,是为人民服务的党,共产党当家就是要为老百姓办事,把老百姓的事情办好。党员干部要始终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把人民群众的“身边小事”当作自己的“心头大事”,将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评判主题教育成效的根本标准,让人民群众从主题教育中切切实实看到新变化、得到真实惠。例如涉及到人们的衣食住行等方面,就需要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有针对性地进行处理,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其中,有些问题也许可以用较快的速度解决,就需要雷厉风行,提高效率,防止拖沓;有些问题可能难度较大,需要较长时间来处理,在分析研判后要做好用心持续跟进事情进展的准备;有些问题是随着社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这可能需要进一步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
民生福祉,作于细成于实。只有把每一件事都立足于“实”上,多解决老百姓发愁的事,多做老百姓用得着、用得上的事,才不失“狠抓民生”的根本,才能让群众充分感受到发展的温度,不断提升群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责任编辑 苏宇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