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学院高度重视劳动教育的规范化、科学化和体系化建设,系统进行顶层设计,打造“1234”劳动教育闭环模式,把“劳动育人”理念贯穿全程,把握好劳动教育“三个突出”和“四个融入”,实现劳动教育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融合,取得良好成效,全面推动劳动教育的内涵式发展。
文山学院高度重视劳动教育,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教育厅等相关要求,成立劳动教育教研室,先后印发《文山学院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实施方案(修订)》和《文山学院劳动教育示范基地建设评选办法》等,从制度上确保劳动教育规范化、科学化和体系化;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重点内容的劳动理论教育;开展以日常生活劳动、专业劳动、创新创业劳动及服务性劳动为主要内容的劳动实践教育;建立多元化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并将劳动教育成绩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作为各种评奖评优的重要参考。经过三年的积极探索,构建了“1234”劳动教育新模式,即“一个中心”“两个体系”“三个突出”“四个融入”。
一个中心。以“劳动育人”为中心,将劳动教育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抓手,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围绕创新创业,结合学科和专业建设,通过开展创新创业、实习实训、社会实践、自我服务等,树立科学的劳动观和正确的择业观,增强学生诚实劳动意识和公共服务意识,积累职业经验,提升劳动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两个体系。构建体现新时代特征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劳动教育体系。在理论教学中,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线下由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为全校学生开展劳动教育理论课,通过课堂教学、专题讲座等形式,向学生传授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劳动理论、劳动法规、劳动权益?;ぁ⒗投踩确矫嬷?;线上要求学生必修智慧树《劳动修养》,学生系统化学习劳动教育理论知识;同时,建立健全开放共享的劳动教育资源案例库,形成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理论教学体系。在实践教学中,建成创新创业型、科技示范型、实习实践型、自我服务型四类劳动教育示范基地,构建了由“创造型劳动教育”“实践型劳动教育”“服务型劳动教育”“自理型劳动教育”组成的“四维劳动教育”实践体系。
三个突出。一是突出“劳动精神培育”。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以榜样引领、文化熏陶等方式,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劳动的伟大和崇高,形成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良好风尚。如邀请全国劳动模范农加贵、网红思政教师程斯宇、老山战斗英雄王曙光,西畴精神杰出代表“拼命三娘”谢成芬、“一心向党”退休教师刘超仁等榜样到学校为学生开展专题讲座;组织学生到“西畴精神展览馆”,学习“熬不如苦干,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的西畴精神;赴老山实地接受“艰苦奋战,无私奉献”的老山精神洗礼,使西畴精神和老山精神入脑入心。二是突出“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围绕创新创业开展劳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鼓励学生通过劳动实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2024年,组织8000余人次学生参加创新类赛事。其中350余人申报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70项,13项为国家级、57项为省级;4100名学生1039个项目参加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云南赛区选拔赛;800多名学生116个项目参加了“挑战杯”比赛;文山学院获批省级众创空间共有15个学生创业项目入园孵化。各二级学院组织学生“走出去”,到企业、到中小学、到社区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拓宽眼界,提升创新能力。三是突出“社会责任担当”。引导学生将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相结合,通过校内外志愿服务活动,使学生在劳动实践中为社会作出贡献,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2024年,组织1.3万余人次参加“农耕节”“三七节”“三月三”“三下乡”等校外大型志愿服务活动。选派优秀学生赴文山市各社区担任社区兼职团总支书记,与团州委、州少年宫成立“文山学院实践基地”启动并开展关爱文山州留守儿童“萤火虫项目”。选派优秀学生赴马关县、麻栗坡县进行为期一年的“美育浸润边关行”活动,有效解决了边境县体育美育师资结构性缺员问题;累计8期240人次,赴文山市社区、中小学、企事业单位,开展“艺术惠民”活动,得到社会各界认可。组织优秀学生依托“文山州筑梦科普实验基地”,开展线上推送科普知识,线下系列科普讲座活动,实现了科普基地双向育人的功效。
四个融入。一是将劳动教育融入课程体系,将劳动教育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和考核办法。二是将劳动教育融入校园生活,通过组织校内各种劳动实践活动,如鼓励学生参与校园美化、绿化、“七校同创”“七舍同创”等活动,让学生树立校园是我家,建设美丽的家园人人有责的劳动意识,使劳动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是将劳动教育融入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到企业、中小学、社区开展研学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让学生开阔眼界,增长才干,在社会实践中感受劳动的意义和价值。四是将劳动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劳动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学??璧乃颊砺劭沃?,打造“劳动+思政”协同育人新样态。
经过三年多的实践,文山学院形成了“1234”的劳动教育模式,建成了四类劳动教育示范基地,学校的劳动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效。学生深刻理解了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形成正确的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学生的劳动意识、劳动能力和劳动精神得到了显著提升,形成了热爱劳动、积极就业的良好风尚,毕业初次去向落实率比去年同期上升了0.85个百分点。同时,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也得到有效培养,文山学院获批2024年省级众创空间,“挑战杯”和2024年中国国际创新大赛云南选拔赛事中获省级银奖9项,铜奖11项,同时获优秀组织奖,实现了文山学院在此项参赛史上获银奖的零的突破;学生的自我价值感、社会价值感、社会责任感及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提升,学生在国家级、省级专业技能竞赛中的获奖率提升了2个百分点。
文山学院 供稿
?。ㄔ鹑伪嗉?nbsp;苏宇箫)